联系方式
地址:中国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99号保利文化广场B座15楼微信扫一扫,关注我们
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速成长阶段,销量和保有量逐年增加。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,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不可或缺,并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前提条件。
近年来,充电桩建设速度逐渐加快,充电桩与汽车比例持续下降,行业整体呈高景气发展趋势。
01
国家政策密集出台,我国充电桩产业迎来广阔市场空间
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纳入“新基建”七大重点领域,相关产业政策逐步完善,指引从满足2000万辆电动车充电需求的静态指引转变为车桩比1:1的动态指引。
国务院办公厅于2023年6月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2030年建成城市面状、公路线状、乡村点状充电网络的目标。
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底发布《关于组织开展“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”申报工作的通知》,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,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。
各省也相继制定了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,并配套了相关补贴政策,其中建设补贴以绝对补贴为主,直流桩补贴为200-400元/kw;运营补贴地区差异性较大,度电补贴范围在0.05-0.14元。
在政策的推动下,充电桩建设有望加速,公共充电桩运营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增长机遇和市场空间。
目前,公共充电桩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保有量较大的省份,如广东、浙江、江苏、上海等。这些充电桩通常建在公共场所,为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,如商业停车场和高速公路沿线。
截至2023年12月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.6万台,同比增加65%。2023年,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.6万台,同比上升30.6%。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92.9万台,同比上升42.7%;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245.8万台,同比上升26.6%。
02
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提升充电桩产业出海需求
近年来,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势头强劲。从2013年的17万辆,到2023年的逾千万辆,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约58%,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环保、节能理念的认可,也显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成熟。
欧洲市场方面,在欧盟《Fit for 55》法案的推动下,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该法案旨在通过提高经济产出的同时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,确保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5%。
这一政策导向为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数据显示,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的6.57万辆,飙升至2023年的逾250万辆,渗透率也从不到1%快速提升至19%以上。
美国市场虽然起步较晚,但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,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潜力同样不容忽视。随着美国汽车污染限制措施的不断出台,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和渗透率也在稳步提升。2023年,美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达到100万辆。
海外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正处于飞速增长的轨道上,与此同时,车桩比例也在逐渐攀升。
以欧洲为例,据IEA数据显示,新能源车和充电桩的保有量占比由2016年的1.5跃升至2020年的5.7,这表明充电设施在此期间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。尽管到了2022年,车桩比降至4.2,情况有所缓和,但依然显示出充电桩的供应压力。
而在美国,车桩比例从2016年的6.6上升至2022年的14.6,持续上涨的趋势凸显了美国充电桩市场的巨大缺口。
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,作为其补能关键设施的充电桩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。
我国在这一领域具备显著优势,拥有完善的充电桩产业链和一系列低成本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。借此优势,国内企业有望凭借卓越性价比和优质服务,实现国际市场的拓展。
03
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处于产业链下游,链接终端用户
充电桩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零部件制造商、中游整机制造商和下游充电桩运营商三个环节。充电桩运营商位于产业链下游,直接与终端用户进行连接。公共充电桩运营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。
第一类是专业运营企业,如特来电、星星充电、汇充电、车电网等,它们以充电桩的整桩制造为主,通过延伸至中下游运营商市场,打通整个产业链。
第二类是能源电网类企业,如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等,它们依托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以及国有企业的背景,具备较大的政府合作优势。
第三类是整车制造企业,如特斯拉、比亚迪、蔚来等,主要为自有车主提供公共充电服务。
但公共充电桩运营目前仍处于争夺市场份额的阶段。
在竞争格局方面,头部效应明显。
截至 2023 年公共充电桩运营商CR3达52.16%,CR5达65.15%,CR15达92.00%。龙头企业特来电的公桩市占率约为20%左右,持续保持高位,龙头地位稳固。
总体来看,公共充电桩运营环节的市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,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。
充电桩运营环节的初始投资成本高,投资回收期长。
目前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,主要通过收取充电服务费来实现盈利。由于充电桩为固定装置,无法像共享单车一样人工搬运,因此利用率较低。
根据数据显示,我国单个充电桩平均每天利用小时数为0.77小时,利用率仅为3.2%。与此同时,公共充电桩运营服务与私人充电桩和燃油汽车等存在相互竞争关系,导致运营商议价能力有限,服务费率较低。因此,现阶段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盈利能力一般。
由于充电桩的建设具有天然的排他性,一旦某个运营商在特定的物理场地安装了充电桩,其他竞争对手将无法在同一区域内建设其他充电桩。
而且充电桩的使用年限通常为5-10年,场地排他性持续时间相对较长。
因此,公共充电桩运营商需要通过先发优势、规模优势逐步实现盈利改善。
04
运营模式升级提升充电利用率及盈利能力